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139-8889-9288
所在位置:首页 / 红河地产/人文推荐 / 全世界最独特的婚礼,在弥勒这里
昆明旅游
TOURISM PLANNING

全世界最独特的婚礼,在弥勒这里

最独特的婚礼
在云南弥勒.可邑小镇这个神秘而古老的村子里,世代生活着彝族支系——阿细人!在这里青年男女结婚,一直延续着中国最简约的阿细婚俗:“一担清水定终身,一背柴禾认公婆”。一不要嫁妆,二不要彩礼,三不要酒席,小伙子喜欢哪家姑娘,就去挑三担水去姑娘家,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就把水倒在水缸里,不同意就把水泼出门外。姑娘见公婆要背柴,如果男方父母同意,就把柴接下放好,这便彝族阿细人最古老、纯朴的婚俗!

一担清水定终身,一背柴禾认公婆
走进可邑,了解阿细人的婚礼
与豪华奢侈的现代式婚礼相比,你会感觉阿细人婚礼的寂静、平淡。“阿细男女青年,是自由恋爱、自由结婚。婚礼不搞排场,不摆酒席,不请客,不送礼。担水、打柴、植树就是阿细人的婚礼形式。”劳动定婚礼   阿细男女青年婚姻的缔结,以劳动作为“桥梁”,劳动的过程就是婚礼形式。居住在弥勒的阿细人(彝族支系),现在还保持着自由的婚恋,俭朴的劳动婚礼形式。阿细人自古就有一种朴实的劳动观念,阿细男女青年选择对象的首要条件,就是考查对方是否热爱劳动,以勤劳来取人,用特别的劳动方式作为婚礼形式和婚姻的缔结。
阿细男女青年一般是在摔跤场、跳月、劳动的时候相互认识,产生感情,不需要媒婆搭桥。相识后,男女双方会通过约会的方式,以“对山歌,唱阿细先基”来增进感情,了解对方,介绍家庭,谈吐爱慕之心。
当男女双方信任、满意对方时,他们就向自己的父母提出结婚的请求。这种情形下,父母一般不会对他们的婚恋进行干涉,所以两人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举行“正式的婚礼”。

他们的婚礼是围绕“劳动”来进行。

在某个约定日子,当阿细小伙子和阿细姑娘“对完歌、唱完阿细先基”,男方会把女方带回自家认亲。

 第一天,女方先是向男方父母认亲。
认亲后,女方要在男方家做一次“担水”和“打柴”的劳动,劳动的时间一般是一天,表示女方愿意嫁到男方家。其间,男方家不摆酒席,也不设宴请客人,女方在男方家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第二天,男方到女方家认亲。
在认亲这天早上,男的要先为女方家“担水”和“打柴”,用这种劳动方式来表示对女方家人的尊敬和感谢,也象征两人情投意合、心意相通,愿意同甘共苦、白头偕老。同样,女方家也是以平常的生活习俗招待男方,女方家也不摆酒席,不设宴请客。
第三天,女方随男的回家。
他们会在男方村寨的一些公共地方,用“植树”的方式,来向村人表明他们已结婚,这样他们的婚礼就算完成。

阿细人,自古以来,就一直遵循婚姻自主、婚礼俭朴的原则,重视劳动,用劳动的方式来操行婚礼,这种婚姻的结合方式,使阿细人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很少出现离婚现象。
阿细青年男女“对山歌,唱阿细先基”,其实就是对阿细文化的继承和传递。

 “阿细先基”,是阿细人诗歌和曲调的总称,是阿细人长期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阿细人祖辈留下来的口头文化遗产。
阿细先基全面、系统、科学地概括了阿细人的古老传说、劳动生产、社会生活、男女爱情、部落迁徙、宗教信仰、民风民俗、伦理道德、哲学观点的“史实”。
阿细人在婚恋时传唱阿细先基就是对阿细文化的传承和再创新,阿细人的这种婚礼形式虽简单俭朴,但已成为阿细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之一。

“阿细男女青年,是自由恋爱、自由结婚。婚礼不搞排场,不摆酒席,不请客,不送礼。”可邑小镇     可邑彝族阿细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十大名曲“阿细跳月”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创世史诗《阿细先基》最盛行的地方。“阿细跳月”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邑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民族团结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云南省特色小镇”等称号。2009年第十六届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在昆明召开,可邑被列为五个考察点之一。作为弥勒阿细文化最具代表的古村落,可邑集喀斯特地貌风光、彝族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是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内有密枝仙境、虎啸山林、可邑古村、彝族博物馆等多个景点。

宁静的山村,古朴的民风,好客的村民,精美的壁画,所有这些,处处透着一种浓烈的、原汁原味的彝族阿细风情。

可邑小镇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0%,属封闭的岩溶发育高山地貌区,景区掩映在原始森林之中,青山环抱、风景怡人。


天行旅游会展公司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及网友投稿,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