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毕业后传承父亲走的农业之路,学以致用,将所学所感积极用于钻研创新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模式上,不忘初心使命,牢记为老百姓谋福利,在推动农户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自己重要的作用,是一名具备“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在她的带领下,卧龙米业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在做好教育培训、农耕体验的同时,也促进了大米加工生产建设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红河卧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婷婷组织农耕文化实践活动)
近年来,云南红河卧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创建为集示范展示、农科培训、科普教育、劳动实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民田间学校、全国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州农耕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等。
近5年来,云南红河卧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各类培训200多期20000多人次。该公司本次申报的“小谷粒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农耕文旅项目,围绕一粒米的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与农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为旅游、教育和农业事业添砖加瓦。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将文化性与娱乐性、趣味性充分结合,打造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参与的专业化农耕文化实践营地,以农耕文化体验活动促进大米加工产业的发展,扎根乡村,带动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该项目充分展示了卧龙米业联农带农、三产融合、延链强链的责任担当,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生机活力。
田静,年少时,因对建水紫陶充满浓厚的兴趣,师从碗窑老艺人学习,又得到数位老艺人指点,后又进入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专业学习,日积月累,熟练掌握了制泥、成型、装饰、填刻、衔接、烧制等一整套传统手工技艺。
田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云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云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常务委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云南省首席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田静长期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挖掘建水紫陶传统技艺,整理出陶泥12道工序、成型72道工序、烧制24道工序,共计108道工序的主要理论依据,为传承技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她为乡村青年提供公益培训,先后培养出300名紫陶手艺人,用“非遗技艺”带动就业,用就业带动增收致富。
被誉为“世界锡都”的红河州个旧市,锡加工、锡工艺制品、锡文化底蕴厚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庆国被誉为“赋予斑锡工艺品生命和灵魂的人”,他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旧锡工艺斑锡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赖庆国擅长艺术设计,专攻金属工艺之锡技艺已四十余载。他创意设计和制作的作品,曾获国家、省、州、市级各类金、银、铜等奖,“吉象三珍”等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收藏。
斑锡技艺在传统工艺技艺中,呈现的是一种艺术化且具有美感又具有抗氧化的传统技艺,它是现代先进工艺技艺的结合。此外,斑锡技艺在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和创新性上,也是一个时代性的成功案例。从锡金属到工艺品,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设计、刻模、浇铸、碾片、放样、下料、成型、焊接、修整、内外车、显斑、打磨、抛光、贴花雕花等流程。赖庆国用娴熟精湛的手工技艺,造出了一件件具有人文温度的器物。
赖庆国把斑锡技艺在传统工艺中成功运用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文化创意和专业设计,把优良的传统工艺技艺运用到现代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中,使这项传统技艺在传承的基础上把它最大化的艺术表现力发挥出来,呈现给更多的受众,让它能够和中华优秀的传统工艺和时代发展的步伐紧密联合起来,推向未来。
转载自红河文旅